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

以后再说X

欢迎访问196体育有限公司网站!

图片名

全国订购热线:
020-88888888

主页 > 资讯公告 > 196体育平台

196体育平台
196体育app官网 196体育平台 196体育官网 196体育官网app下载 196体育app下载

196体育app国务院参事室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9-04 23:22:05 次浏览

 196体育最新下载地址编者按 《扶贫西坡》是关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宫前乡西坡村发展的调查报告。作者系我市特约社科专家尚柏仁、市青年社科专家刘田忠。他们通过持续多年的入户走访调查,深入分析该村贫困的根源,探索寻找该村的脱贫密码,总结、挖掘该村脱贫的鲜活经验和做法。作品发表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4月,在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新华网等共同主办的第四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中,《扶贫

  196体育最新下载地址编者按 《扶贫西坡》是关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宫前乡西坡村发展的调查报告。作者系我市特约社科专家尚柏仁、市青年社科专家刘田忠。他们通过持续多年的入户走访调查,深入分析该村贫困的根源,探索寻找该村的脱贫密码,总结、挖掘该村脱贫的鲜活经验和做法。作品发表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4月,在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新华网等共同主办的第四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中,《扶贫西坡》荣获一等奖。

  西坡村位于中国中西部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区、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东南部的宫前乡境内,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宫前乡西距三门峡市区38公里,东距洛阳110公里,背靠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南依伏牛群山。

  1980年之前,西坡村是宫前公社的一个生产小队,1980年之后独立成大队。当时有村民400余口,设有小学,有2名教师40名学生。村里有铜矿,还有重晶石矿,20世纪70年代初,由公社开采,90年代末,由个体经营,现已停产。20世纪70年代,该村有林场,还有专门养牛的牧场,至今村民还有养牛的习惯。

  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坡村交通闭塞,进出主要靠步行,仅有的马车主要用来运输所需的物资;1997年修建三门峡至洛宁的公路时,原有的砂石路基铺上了沥青。

  1970年之前,西坡村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小麦亩产200—300斤,玉米亩产300—400斤;1980年前后开始使用化肥,产量有所增加,但村里一直很穷,1998年前村里共欠外账10多万元。

  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各个村民组多少都有一些荒山、荒坡和边角地,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村干部月工资才20—30元。

  按照当时的标准,贫困户及贫困人口多。全村109户294口人中(全村常住人口60户200人)贫困户82户214人。西坡村的82户214口贫困人口中,普通劳动力114人,半劳动力或弱劳动力42人,无劳动力10人,学生43人,全村外出打工者49人。其中缺技术的35户112人;因病贫困的9户13人;因子女上学贫困的3户8人,贫困发生率72.8%。

  从收入来源看,村民以纯农业为主,并且产品单一老化;农户的种植和养殖生产规模小、效益低,农业生产设施差,机械化程度不高,排水灌溉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劳动强度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村民文化程度偏低,劳动力老化,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弱,外出务工的人员多,使贫困从根上得不到根除。

  西坡村村委会听取了村民的建议,拆除了部分危房,利用部分老房,把新的居住地选在村子里,并紧临村部、村卫生室、村文化大院,且水、电、路、绿化配套,家家户户留有可种菜、可养鸡、可放农具、可供人活动的小院落。新建小区没有让村民们背井离乡,没有出现种地难问题,最大限度凸显了人文情怀,让人们住进新房后依旧享有亲近大自然、亲近土地、亲近山水田园、亲近粮食链的便利。村民们生活在这里,在邻里乡情中其乐融融,便于管护、自治,便于沟通交流,便于相互照顾。

  村民中在外工作人员5人,外出打工62人,从事种植的160人,养殖的32人,个体经商户1人。村民中有汽车12辆、摩托车40辆、三轮车16辆,其他用于生产的手扶机械30辆。

  村民年龄在60岁以上的80人,20—60岁的153人,20岁以下的61人。在常年生产中,全村种植小麦800亩、玉米700亩、红薯50亩、烟叶50亩、果树200亩、药材300亩。另外还有辣椒、西瓜、大豆等若干亩。

  西坡村的集体资产:村部房5间、卫生室3间、会议室2间、文化舞台1座、幸福院房10间、小区物业管理房8间。村里有集体土地50亩,集体年收入近10万元。

  村干部7人,平均年龄55岁,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村里有党员16名,平均年龄50岁,党龄最长的45年。

  2013年至今,西坡村对口扶贫干部——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调研员尚柏仁先后进驻西坡村30余次,几乎走遍了各个自然村的山山水水和沟沟岔岔,先后走访过村组干部、富裕户、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员、村等上百人。

  西坡村之所以能脱贫,首先是底子好。西坡村自然生态环境好,没有污染源、山清水秀。村子土地面积大,耕地面积人均5.87亩;荒山、荒坡、林地面积大,村里有荒坡8600亩,人均40.2亩;有林地1500亩,人均7亩。加之西坡村村风淳朴,村民厚道本分,有传统的养牛、养羊技术,也有种菜、种烟、种西瓜的习惯。

  其次是扶贫要扶志。要把村民脱贫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每年春天,村里白蒿、小蒜遍地,勤快的人家会在田地里采挖,一方面自己食用,多余的便拿到集市和城里卖掉。之后的季节里,是漫山遍野的洋槐花,有的村民仅在这一季便有3000元至5000元的收入。从5月—9月,村里的山上、坡上、河边、沟岔里,到处是野生的艾叶,勤快的村民每年可有2000元至5000元的收入。另外,野山枣、杏仁、野生药材同样都可成为村民的经济来源。在西坡村,村民只要勤快就能过上好日子,享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来的实惠。

  村民今年69岁,全家5口人,共有33亩地,笔者和村干部一起与他粗略地算了算2019年的收入与支出情况:

  7.2019年,他家的大型支出中,农业支出1万元,家中一个初中学生、一个大学生,全年支出4万元。他本人说他的家庭生活在西坡村仅属中等水平。

  69岁的卫胜利,当了50余年干部,1999年回到西坡村里任党支部。他有思想、有思路、有能力、有办法,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会做群众工作。处事公道正派,作风扎实,以村民为上,把村里的事当自己家里的事去用心办,同时敢讲实话、敢碰硬、有个性、有主张,在村民中很有威信。

  2016年9月21日,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市长安伟在听取了西坡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后,握着卫胜利的手动情地说:“你是西坡村老少爷们儿的主心骨,今后大家脱贫全靠你了。”并对随身的宣传干部和记者说,要深入采访,大力宣传卫胜利同志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感人事迹。

  60岁的兰保国,大专文化,当过兵、教过学、学过兽医,干过一届西坡村党支部,现任西坡村村委会主任,经历丰富,干事认真。

  正是因为他们的精诚合作,上级的政策才能在西坡村得到贯彻落实,群众和村里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才能协调好各方关系获得八方支持,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村里的事办好。短短几年时间,村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3年,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开始分包西坡村,市交通运输局干部张克奇、李旭东为包村队员,郭占强驻村至今。2017年底,副团职转业干部田则安(时任市交通运输局人事科长、安全科长)被派驻到西坡村担任驻村,后市交通运输局驻宫前乡杨河村的驻村赵伟伟也加入驻西坡村的扶贫工作队中。2020年3月,市交通运输局黄河大桥管理处、具有路桥方面高级职称的李旭东被派驻到西坡村担任驻村。其间,陕州区总工会代表区委、区政府派一名干部驻村包村。从2013年起,市交通运输局机关30余名干部对西坡村82户214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民进行帮扶至今。

  2013年以来,西坡村在区、乡政府的领导下,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按照“党建引领谋发展、立足村情拔穷根、产业先行补短板、群众满意树形象”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年底实现贫困村退出目标),突出把握“两个重点”(完成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整治,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努力打造“五大产业”(黄牛养殖、生猪养殖、果子狸养殖、光伏发电、花椒核桃),抓好迷迭香、连翘和艾草种植等特色农产品经营,2019年底该村脱贫摘帽,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20年做了五件对的事。

  第一件事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贫困村“六通五有”的退出标准,西坡村积极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

  1.“六通”:西坡村对外道路通达、生产生活用电、人畜安全饮水、广播电视、网络信号均已达到全覆盖,交通班车已开通,且定时、定点发车。

  2.“五有”: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改善群众精神面貌和改变村民看病不便的局面,西坡村新建文化舞台1座,休闲广场1处,并配备有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新建标准卫生室1个,配备有资格医师1名,已投入使用。村主导产业以花椒、核桃、迷迭香、艾草种植和养殖业、光伏发电为主,集体经济花椒、迷迭香种植,果子狸养殖,光伏发电站2座,现代化养猪场1座。

  1.贫困户产业发展。西坡村因地制宜,依靠自然条件优势,结合贫困户自身实际因户施策,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增收致富,变“输血”为“造血”,发展多项增收致富项目。一是贫困户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种植。2019年西坡村26户贫困户参与了到户增收项目,22户贫困户参与了高粱种植项目114亩,1户参与了板蓝根种植2亩,3户养牛3头,共获得到户增收奖补资金3.56万元。二是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投入近5万元补种花椒树200亩。

  目前,已形成了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活干,贫困户产业叠加度达到4.28;其中五个项目以上的48户、四个项目26户、三个项目5户、两个项目3户;采取光伏项目为兜底户分红、公益岗、代种辣椒等措施确保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1)村级道路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安排项目资金修建省道249至西坡村2.6公里及村组道路1公里,共3.6公里,路基宽4.5米、厚20厘米,总投资64.78万元。此举彻底解决了西坡村、金凤村、头峪村三个村组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2)果子狸特种养殖。西坡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利用现有养殖基地进行改建,总面积5亩,改建养殖基地2500平方米,繁殖区200平方米,改建后利用市派驻村2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初步引种果子狸50组150只,总投资25万元。

  (3)投资55万元,在易地搬迁小区房顶,建成100KV光伏发电站项目1个,目前已经并网运营。

  1.易地搬迁。西坡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占地面积41.9亩,安置贫困户63户153人,县城搬迁户1户3人,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入住标准,目前64户贫困户已搬迁入住,拆除及复垦工作已全部落实到位。

  2.金融扶贫。2019年,为了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西坡村加大了金融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鼓励贫困户参与金融扶贫政策,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目前全村落实扶贫32户145万元,其中“户贷户用”30户135万元,“1+1”扶贫2户10万元。

  3.教育扶贫。西坡村贫困户在校生43人,全部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其中学前教育7人,享受教育补助7000元;小学14人,享受“两免一补”教育补助14000元;中学15人,享受“两免一补”教育补助22750元;享受职业教育补助7人,发放补贴16500元;中职中专3人,享受雨露计划教育补助9000元;大专及以上4人,享受助学金、雨露计划教育补助15000元。

  4.健康扶贫。贯彻落实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及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等惠民政策。贫困户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大病补充保险和兜底医疗救助保险,2019年,享受医疗报销和医疗救助6户6人,发放合作医疗补贴8.2万元。免费为贫困户体检2次,义诊1次。16人被确定为重病慢性病,对21人进行了残疾人评定。

  5.生态扶贫。全村公益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65户202人,发放补偿资金13067元,其中贫困户46户128人,发放补偿资金10432元;种粮直补93户294人,发放补贴资金70.8万元。惠及贫困户82户214人。

  6.综合保障。全村贫困户中低保贫困户29户,享受低保29户32人,发放低保补助金73440元;分散供养特困人员6户6人,全年发放特困供养金25368元;全村残疾人19户21人,发放补助资金10080元;60岁以上贫困户24户32人,全部享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金。

  7.其他政策落实。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和益贫岗37户37个,解决10户10人就业问题。其中区级4人,乡级5人,村级28人。分别从事保洁员、光伏看护、锄草员、治安巡逻员、村组道路养护。劳务新输出51户88人,其中贫困户39户61人。

  西坡村依靠自身的自然条件,种植、养殖齐头并进。2015年,西坡村号召村民利用先天条件种植核桃树500亩、皂角树150亩,目前皂角树每亩可收益300元,核桃树收益500元。在科技扶贫项目的扶持下,西坡村共种植花椒树800亩,其中贫困户500亩、村集体300亩,2020年每亩收益可达1000元。2018年,西坡村依托头峪艾草基地和加工厂,在村里发展艾草种植230亩,贫困户产业达到全覆盖,目前,艾草种植每亩收益1000元。2019年,2个100KV光伏发电项目,已创造价值6.55万元。目前,已实现村集体收入8.8万元。500亩迷迭香种植项目,苗长势良好,预计每亩收益3000元左右。果子狸特种养殖已完成引种50组150只,年收益3万元。利用扶贫资金建成的养猪场和新农合希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养殖,年收益4万元。

  易地搬迁小区的建成,64户贫困户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提高。投入50余万元,对村部、小区及村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和文化提升。投入8万余元,安装监控设施,规范人们的工作生活行为。村部环境改造、小区环境美化亮化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面提升,使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尽管到2020年底全国所有贫困县基本脱贫摘帽健身器材,但是持续深化巩固扶贫成果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大,如何确保脱贫后不返贫,催生脱贫群众的“造血”能力,真正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十分关键。以下五个方面是返贫主要潜在危险:

  一是人。农民的带头人、农业的带头人、农村的带头人,特别是农村党支部尤其关键。靠上级的“帮”与“扶”是不能长久的,农民的事、农村的事、农业的事最终还要靠农民自己,靠造血、靠内在功力。如今,一方面在村里能当干部的人并不多,选上干部后并没有被培养提升,更没有安排去培训进修。另一方面村干部待遇不高,他们自己还要种地、挣钱、养家糊口。驻村、帮扶干部可解一时之困,但都不是村民自治的长久之计。农村留不住人,更吸引不来人,缺乏能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操作机械化的人,缺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人,缺乏大批的种地、养殖能手,缺乏果蔬方面的专业技术员等。

  二是业。对老百姓来言,业就是谋生计、奔小康的,可供为其服务和付出的产业。现实中一些基层政府,甚至包扶单位,常常把重点放在硬件建设上,放在各类表格、报表上,产业扶持和培养相对成了弱项。究其原因,抓硬件是立竿见影的事,是脸面上的工作,成效最明显。算账是良心活,伸缩性很大。保障及补贴问题,只要把底子摸清上报就行。产业培养则是最为困难的,是在短期不能见效的,需要两年、三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和周期。对于许多村民来说,怎样能富?该干什么?他们都束手无策。一是信息少,不知道市场行情。二是不懂经济,没项目、没资金、没技术。三是个别人被扶出毛病了,“等”“靠”“要”思想成为习惯。不少村子劳动力匮乏,只能按上级的要求去种植作物、树木,亦步亦趋且急功近利。常常是为了要补贴和补助,今年毁去年的项目,明年毁今年的东西。几年过去了,不但造成浪费,还缺少主体,没有形成支柱产业。

  三是策。很多扶贫政策在理想上丰满,实践中骨感,操作上困难甚至举步维艰。主要是缺乏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作为“三农”主体的农民群众声音被弱化,参与感不强。比如,这几年给扶贫村建设的文化大院,但村民大都外出打工或易地搬迁了,谁来活动?活动给谁看?比如新农合医保,药价降下来了,医院却断药,患者吃不上,还得改换成价高的药,一病人反映降糖药阿卡波糖片,过去每盒27元左右,现在6元,但一直没货,还得用贵的药替代,病人并没有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看病时医院检查科目增多,给医生送红包,医药费虚高,农民依旧看不起病。一场大病下来能把一家人几十年的积蓄用净,甚至能拖垮几代人。比如义务教育,农村学生上学免费了,但进城后面对学校乱收费,参考资料猛增,孩子要接送,父母要陪读,老师要补课,在教育上的开支没有减少反而大增。

  四是风。抓面子、忘里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一定程度上存在。如新农村建设,拆旧建新,盖起了高楼大厦,财政给农民高额补助,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新楼里空房子还是很多,农民不愿意住楼房,照旧留恋旧屋、老住处。社区房与农民宅基地上的住房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功能方面,社区楼房只是居住条件的改变,宅基地上的住房除居住外还可以存放粮食、寄放农具、搞养殖。村庄合并,集中居住后,农民们种地、人脉联络、搞多种生产经营极其不便。少小离家者返乡寻根困难,外出工作人员落叶归根的路被阻断了,乡情、乡愁无处寄托。农民住上楼房后生活支出加大,生产成本提高,传统熟人社会被撕裂,部分土地会撂荒。如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每月放电影两次,但看电影的人很少,有时只有几个人。村文化大院常年空落落的,图书阅览室大门常年锁着。面上热、里子凉,上面热、下面凉,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为数不少。政出多门,一个艄公一条河,很多工作标准不一样,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布置安排多,抓落实少。村干部负担过重,穷于应付,往往没时间干事。

  五是制。对农民来讲,建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服务机制尤为重要。实际上,有些链条环节脱节断档。如连翘种植,有时尚不成熟,药贩子就来收购,人们就不管有无药效,早早地采摘了,影响药效。如种植业、养殖业,县乡只管分任务,技术缺乏指导,销售缺乏市场,信息缺乏及时对接。说有经济效益就大面积地种、盲目地养,导致大杏、柿子、苹果、樱桃市场供需脱节。如易地搬迁是好事,但生活与生产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问题。解决农村的问题,除顶层的政策设计外,主要靠农村的人才,即村干部。靠他们去了解情况、去落实政策、去发现问题、去联系群众、去组织群众、让他们去带领群众。农村的人才主流是要从农民中培养,从农民中产生。上级下派的、大学生村官以及异地交流来的,应急可以,长久下去则是问题。农村的干部要有农村的地域特色,要有农气土气,让农民认可,熟悉农村,干得了农活,抓得了农业。要着力选树培养熟悉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村干部,并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延伸建设到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产业链上,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要“回引”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外出务工致富能人回村任职。要注重从大学生村官、村民组长、农村致富青年中发展党员,及早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分批次选派优秀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到先进农村挂职跟班学习,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包村制度。县级领导包村后一定要尽到责任,要到村里去,要了解情况并解决问题;县直部门一定要把懂农村、农业、农民的干部派下去;下到村里去的干部要有时间沉下去,要真正地到群众中去,并且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要和群众成为朋友,要听到真话、实话,敢于把村里的真实情况带上来,汇报给上级组织;每年要给村里实打实地解决几个问题,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实实在在;让群众来给下派干部打分、写评语、做结论。

  过去有句老话讲得好,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乡村建设农村是基础,工业是保障,服务要跟上。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建设如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外乎几种:一是外出务工的收入。二是农业上的收入,主要是指产业给他们带来的收入。三是财产性收入。四是国家的各种保障和补贴。五是其他方面的收入。从这五种情况看,政府的各种保障及补贴是稳定的。外出打工是有条件限制的,即要是年轻的劳动力和有较好的身体。在当前的情况下,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极其有限的,而且还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这部分收入往往一定程度取决于业主经营被流转土地的状况。在收入来源中唯一可靠的、有潜力的、可提供主要经济渠道的则是产业方面的增收。所以,扶贫工作考核验收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放到产业兴旺上。一是看有没有产业。二是看产业行不行、好不好、实用不实用。三是看产业有没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四是一定要要把贫困户扶上马再送一程。

  要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的特点,进一步调整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果蔬经济、养殖经济、特色种植、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工艺品制作,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产业一定要突出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同时要发挥农业的非农功能,如油菜的功能是榨油,非农功能是油菜花可以观赏。要把村民组织起来并积极参与进去,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身心地热爱产业。

  中央三令五申“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农民自愿”“农民自己选择”“坚持农体地位”……农村实行的每一个新政,只要农民拥护,农民踊跃参与,能把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农民的热情激发出来,这种改革就一定能顺利进行,就能成功。

  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要为人民着想。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农村就能就业,就能挣钱,就有尊严,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生活富裕,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农村安居乐业,让农村能吸引住人、留住人。要以培育一批爱农村、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各业带头人为目标,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素质,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大军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机械化、现代化,激活和培育农村农业发展的原生动力。

  传统的要切实保护好。要把依山傍水、小桥人家、青砖黛瓦等体现在农村特色建筑中。要着力保护好散落着广大农村的古建筑和古村落。挖掘保留传承农民群众中广为稀有的剧种和传统手艺,让老祖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的华彩。以文化人,充满乡土气息,富于时代精神,使农民群众享有健康的精神世界。

  时代的要改进完善。要以新农民、新生活、新风尚为依托,改变农民群众原有传统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要吃得健康、营养,穿得大方、得体,住得舒适、安全,行得快捷、方便,不但拥有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而且要配套沼气取暖、秸秆气化、垃圾中转、废物回收、污水处理和学校、医院、超市等基础设施,突出家庭和睦、民风淳朴,文明有礼、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村风民俗,确保传统的老物件和现代的新文化并存发展、相得益彰。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要加强农村“两委”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桥头堡和主心骨作用,着力抓好服务项目建设、矛盾纠纷调处、维护社会稳定、关心弱势群体、党务村务公开以及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等各方面工作,有效治理乡村,维护公平正义。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村社会,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妯娌等评选活动,引导大家崇德向善,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开展普法教育,增强法治意识,加强诚信建设,建立邻里互信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要逐步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宗族宗派观念,、消除封建迷信等各种不良思想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最大限度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革除摊派集资建庙、建大门、修坟、修祠堂、办斋事等旧习,摒弃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做法,带动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用真情和真心为农民服务,让乡村成为近悦远来的幸福美好之地。

图片名 客服